德文教育集团旗下 - hi合乐在线客服
您现在的位置: hi合乐在线客服 >> 文章中心 >> 教学科研 >> 教学动态 >> 正文

从hi合乐在线客服校训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修身方面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大家认为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加强制,而是依靠自觉主观积极的努力,这即称之为内省,有人也称作“内修”。“外修”一般指的是人的外部形象,礼仪举止。内外兼修是必要的,但孔子强调道德的修养主要靠的是启发内心的觉悟,提倡自省、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寻求在人伦秩序中的和谐。这种内省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他们强调教育应启发人内心的自觉,使人本身有种崇高的社会人的追求,活在美好的社会理想中。他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乐乎?”他认为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孔子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等等,这些言论的特点都重在要求自己,而非责怪别人。

上面提到的《大学》中的“明明德”,是讲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会使人的道德得以彰明,而这个努力的核心就是要能战胜自我。这正如《老子》所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内省”就要“克己”、“慎独”,孔子强调的 “克己”并非是完全抹杀个人的欲望,而是讲的人的修养,要努力实现心灵的净化。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认为人人天生就有灵明之德,但是有时被不正之气所遮掩,为个人过分的欲念所蒙蔽。就像明镜上蒙上的灰尘,就无法映出高尚的“人”。正如佛家的一个偈语所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要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自省了,认识到自己有不合道德的地方才能有目的地去改正它。

四、力行

“力行”就是道德的履行,理想的实践。 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最高志向,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行动上,不能只是空谈。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决定于个人信仰和主观努力。孔子一再表示要将“仁”坚持实践下去而“终生行之”。孔子说“力行近乎仁”,意思是懂得道理,能够身体力行地去做,几乎就是仁者了。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实践力行观对后世学者有很大影响。清代学者袁枚就曾说:“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医生能以(医)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同样的道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平凡的教学过程、教学实践中体现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再举一个新疆的例子;大家知道,1994年的克拉玛依大火事件中,将近300个小学生被烧死,数百人烧伤。许多本来可以逃出去的女教师却为了让孩子们逃生,被活活烧死。我的一名维吾尔族学生马尔旦就是被他的老师张老师第一次救出来的,随后,老师又返回火场救孩子最终殉职,当人们发现她的尸体时 ,她的身下还抱着掩着两个孩子。大火中,许多老师用她们的生命实践了她们当教师的爱生诺言。

克市第八小学三年二班的老师孟翠芬是一位己经办了退休又返聘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人们在扑灭大火后发现她时,孟老师的头和背已被烧焦。但是,她的两只臂肘下一边护着一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的心脏还在微弱跳动,他还活着!
   
第八小学校长张莉和市一中副校长倪振性,都是几次把学生推出火海,自己最后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然而他们的遗体都是张开双臂,还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在墙边围护着几位死去的学生。
   
市第七中学的周健老师,在大火袭来时,正用力撑着往下落的卷帘门。他只要向前跨一步,就可以脱离火海,可是他直坚持着站在原地用肩膀撑起铁门,活着的学生看见他最后三次用一只手往外推出三位学生,最后倒了下去。
   
第一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李平老师,戴着眼镜,瘦弱的身影好几次冲进火场救出十几名学生,直到再也无法靠近猛烈的火焰时,这位老师才一下子身体一软靠到墙上,她大喊了一声:“我的孩子还没出来!”接着就昏倒在地。
   
这次火灾中有40多位老师在场,就有36位遇难殉职!老师的遗体,不是张开双手拉学生,就是扑在学生的身上-----老师们在危难时刻,分明是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在最后掩护孩子!这些教师不愧是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
   
在去年的汶山大地震中,教师群体的伟大献身精神又一次深深感动着中国人民。

再谈一个问题,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许多时候,“志”是明了,有了高远正确的理想,也尽力去做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志”一下实现不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孟子讲得很了不起,那就是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还是要坚持道德这个根本,在任何时候也“不坠青云之志”。

最后谈一谈孔子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著名的“有教无类”。

作为我国创办第一所私学的儒家大师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教育公平。孔子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的实质是“平等”二字。

在孔子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重大意义,它不仅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官学”制度,而且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这在人类教育史上是一项有着革命意义的突破。

 其次,“有教无类”是 中国传统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范畴的具体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是说教育的对象不分贫富、不问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弟子三千余众,他们的年龄参差不齐,家庭贫富不等,性格特点、才华特长也各不相同,品德素养亦有高下之别。各个社会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他们之中有家境特别贫寒的学生,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雍也》);仲弓其父为“贱人”等。但孔子不因其某些方面的不足或缺陷而歧视他们,而是在他“性相近”的思想的指导之下,给予他们以受教育、提高修养的机会,真正体现出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孔子认为人不分高低贵贱,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受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应该说,我们华侨大学hi合乐在线客服的建立,也是“有教无类”的主张的具体实践,它扩大了青年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光彩。

胡锦涛主席在谈到构建我国现代和谐社会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国家基石的教育,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本的内容。这正是“有教无类”思想现代价值之所在。正确理解孔子的这种大教育观对我们顺利开展教育公平的活动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为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革新添加了拥有永久生命力的活性元素。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产生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但它里面那种超时间、超国界、超人群的合理部分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后中国教育和hi合乐在线客服的发展上,一定会继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