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8188cc威尼斯 >> 政务处 >> 学习园地 >> 正文
多措并举加强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教育部 文章来源:教育部 点击数:1672 更新时间:2019/10/18 10:29:03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9-10-17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党中央召开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我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万人,担负着2.7亿学生的教育成长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着2625万名在校学生培养工作,为学生成长成才、人生出彩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支撑力量。

  一、总体情况:双师型教师数量持续增加,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截至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133.2万人,其中,中职专任教师83.4万人,高职专任教师49.8万人。“双师型”教师总量为45.56万人,其中,中职26.42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1.48%;高职19.1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39.70%,“双师型”教师数量稳步增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工作进展:打造双师结构团队,提升双师素质能力

  今年上半年,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部署,教育部通过建设团队、国外研修、全员培训等举措,多措并举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扩大规模、提升素质、优化结构,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一是启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遴选公布首批122家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进教师分工协作进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二是组织开展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国外培训。联合科技部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分批次选派创新团队教师成建制地出国进修,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国际视野格局。三是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每年划拨6.75亿元,支持开展职业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等内容纳入教师培训规划,通过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校级培训体系完成全员培训,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能力。

  三、完善政策制度:聚焦关键问题,打出“组合拳”

  (一)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决策部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职教20条第十二条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按照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聚焦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难题和“短板”,打包推出一系列惠师利师强师政策。一是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二是教育部、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的通知》;三是教育部印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借此次新闻发布会的机会,一并予以发布和解读。

  (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及政策点

  《实施方案》适应职业教育“三教”改革、高职扩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新任务新要求,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12条解决举措。经过5—10年时间,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充足,双师结构明显改善。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畅通,待遇和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吸引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内容。

  1.建立一整套教师标准体系。分层分类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2.改革创新两项基本制度。一是以双师素质为导向改革新教师准入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机制。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二是以双师素质为核心深化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3.完善三项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定向作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二是落实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地位。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各地要结合职业院校承担扩招任务、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核增绩效工资总量。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1+X证书培训等)等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减负政策。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区域内普通高中教师工资联动机制。三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保障措施。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投入的支持重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重点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

  4.实施六大素质提升举措。一是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好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健全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二是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能力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三是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加大政府统筹,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四是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探索适应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五是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360个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每年选派1000人分批次、成建制赴国外研修访学。六是以“国家工匠之师”为引领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立国家杰出职业教育专家库及其联系机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要,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级“工匠之师”。建设 “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

  (三)公布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部联合相关部门启动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遴选建设工作,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进行了推荐和遴选,确定中国铝业集团、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102家企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基地遴选优先考虑装备制造、轨道交通等战略性重点产业和养老、护理等民生紧缺领域,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覆盖较广专业面的岗位群和产业链,具有长期校企合作基础与经验,能为教师实践及促进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交流提供必要条件,保证企业能够承接相关工作任务并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基地主要承担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接纳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工程技术实践、专业技能实训,与合作院校互派人员交流兼职、开展产教研发合作等。

  (四)发布《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为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振兴教师教育的决策部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以下简称《办法》),教育部在总结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工作经验,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研制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一并发布,标志着三级五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体系正式建立。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分为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的三个层级,同时突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特色。第一级认证定位于专业办学基本监测要求,包括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4个维度18个专业办学核心数据监测指标,旨在促进各地各校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基本建设;第二级认证定位于专业教学质量合格要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42个二级指标,旨在引导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第三级认证定位于专业教学质量卓越要求,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在二级基础上要求标准内涵递进,以评促强,追求卓越,打造一流质量标杆。二、三级标准在工匠精神、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指导、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等方面凸显职教特色。

  认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理念,强调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要求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及时反馈推动教学改进和质量持续提升。通过构建三级递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系,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数据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自我评估和专家查证相结合,推动相关高校合理定位、规范办学、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建立完善基于产出的专业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将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培训,组建认证专家组,并于2020年组织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填报,开展认证试点工作。

  (五)下一步推进贯彻落实的举措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等进行宣传,组织专家解读文件精神,通过举办专题研修班、教师校长和管理者培训等,帮助各地各校理解文件精神,把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二是细化任务分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各地要根据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加强督查落实。教育部将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对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及时总结、积极推广。